Wednesday, April 21, 2021

決擇分中 得品 第三之一

決擇分中  得品  第三之一

 

  云何得決擇?略說有二種:一建立補特伽羅故、二建立現觀故。

  云何建立補特伽羅?略有七種,

    謂病行差別故、出離差別故、任持差別故、方便差別故、果差別故、界差別故、修行差別故,

  應知建立補特伽羅。

    云何病行差別?此有七種,

      謂貪行、瞋行、癡行、慢行、尋思行、等分行、薄塵行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出離差別?此有三種,謂聲聞乘、獨覺乘、大乘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任持差別?此有三種,謂未具資糧、已具未具資糧、已具資糧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方便差別?此有二種,謂隨信行、隨法行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差別?此有二十七種,

      謂信、勝解、見至、身證、慧解脫、俱分解脫、預流向、預流果、一來向、一來果、

        不還向、不還果、阿羅漢向、阿羅漢果。極七返有、家家、一間、

        中般涅槃、生般涅槃、無行般涅槃、有行般涅槃、上流、

        退法阿羅漢、思法阿羅漢、護法阿羅漢、住不動阿羅漢、堪達阿羅漢、

        不動法阿羅漢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差別?

      謂欲界異生有學無學。如欲界有,三色無色界亦爾。

      又有欲色界菩薩,

      又有欲界獨覺及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   云何修行差別?略有五種:

      一勝解行菩薩、二增上意樂行菩薩、三有相行菩薩、

      四無相行菩薩、五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差別故。

 

  何等貪行補特伽羅?謂有猛利長時貪欲。

      如是瞋行、癡行、慢行及尋思行補特伽羅,皆有猛利長時差別。

  何等等分行補特伽羅?謂住自性位煩惱。

  何等薄塵行補特伽羅?謂住自性位微薄煩惱。

 

  何等聲聞乘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   謂住聲聞法性,若定、若不定性,

        是鈍根。自求解脫發弘正願,修厭離貪解脫意樂,

        以聲聞藏為所緣境,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得盡苦際。

  何等獨覺乘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   謂住獨覺法性,若定、若不定性,

        是中根。自求解脫發弘正願,修厭離貪解脫意樂,及修獨證菩提意樂,

        即聲聞藏為所緣境,精進修行法隨法行,

        或先未起順決擇分、或先已起順決擇分、或先未得果、或先已得果,

        出無佛世,唯內思惟聖道現前。

        或如麟角獨住、或復獨勝部行得盡苦際。

  何等大乘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   謂住菩薩法性,若定、若不定性、

        是利根。為求解脫一切有情,發弘正願修無住處涅槃意樂,

        以菩薩藏為所緣境,精進修行法隨法行,成熟眾生修淨佛土,

        得受大記,證成無上正等菩提。

 

  何等未具資糧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 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發起軟品清信勝解,成就軟品順解脫分未定生時。

  何等已具未具資糧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 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發起中品清信勝解,成就中品順解脫分已定生時。

  何等已具資糧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 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發起上品清信勝解,成就上品順解脫分即此生時。

 

  又未具資糧者,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於諸諦中成就下品諦察法忍,成就下品順決擇分未定生時。

    已具未具資糧者?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於諸諦中成就中品諦察法忍,成就中品順決擇分已定生時。

    已具資糧者,謂緣諦增上法為境,於諸諦中成就上品諦察法忍,成就上品順決擇分即此生時。

  此中三品順決擇分者,謂除世第一法。由

      此世第一法性唯一剎那必不相續,即此生時定入現觀非前位故。

      從下中品順解脫分、順決擇分有可退義,

    此唯退現行非退習氣,已依涅槃先起善根者不復新發起故。

 

  何等隨信行補特伽羅?謂資糧已具、性是鈍根,隨順他教修諦現觀。

  何等隨法行補特伽羅?謂資糧已具、性是利根,自然隨順諦增上法修諦現觀。

  何等信勝解補特伽羅?謂隨信行已至果位。

  何等見至補特伽羅?謂隨法行已至果位。

  何等身證補特伽羅?謂諸有學已具證得八解脫定。

  何等慧解脫補特伽羅?謂已盡諸漏而未具證八解脫定。

  何等俱分解脫補特伽羅?謂已盡諸漏及具證得八解脫定。

  何等預流向補特伽羅?謂住順決擇分位,及住見道十五心剎那位。

  何等預流果補特伽羅?謂住見道第十六心剎那位。

      即此見道,亦名趣入正性決定,亦名於法現觀。

      若於欲界未離欲者,後入正性決定位,得預流果。

      若於欲界倍離欲者,後入正性決定位,得一來果。

      若已離欲界欲者,後入正性決定位,得不還果。

      若已永斷見道所斷一切煩惱得預流果,

        何故但言永斷三結得預流果?最勝攝故。

        何故最勝?以於解脫是不發趣因故,雖已發趣復為邪出離因故,及為不正出離因故。

      又此三結是迷所知境因故、迷見因故、迷對治因故。

 

  何等一來向補特伽羅?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五品煩惱安住彼道。

  何等一來果補特伽羅?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六品煩惱安住彼道。

  何等不還向補特伽羅?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七第八品煩惱安住彼道。

  何等不還果補特伽羅?謂於修道中已斷欲界第九品煩惱安住彼道。

      若已永斷一切見道所斷煩惱,及已永斷欲界修道所斷一切煩惱得不還果,

        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下分結得不還果?最勝攝故。

        何故最勝?能為下趣下界勝因故。

  何等阿羅漢向補特伽羅?謂已永斷有頂八品煩惱安住彼道。

  何等阿羅漢果補特伽羅?謂已永斷有頂第九品煩惱安住彼究竟道。

      若阿羅漢永斷三界一切煩惱,

        何故但言永斷五順上分結得阿羅漢果?最勝攝故。

        何故最勝?是取上分因及不捨上分因故。

  何等極七返有補特伽羅?謂即預流果,於人天生往來雜受,極至七返得盡苦際。

    何等家家補特伽羅?謂即預流果,或於天上或於人中,從家至家得盡苦際。

    何等一間補特伽羅?謂即一來果,或於天上唯受一有得盡苦際。

 

  何等中般涅槃補特伽羅?謂生結已斷、起結未斷,

      或中有纔起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     或中有起已為趣生有,纔起思惟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     或思惟已發趣生有,未到生有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 何等生般涅槃補特伽羅?謂二結俱未斷,纔生色界已即便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 何等無行般涅槃?謂生彼已,不由加行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 何等有行般涅槃補特伽羅?謂生彼已,由加行力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

  何等上流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 謂於色界地地中皆受生已,乃至最後入色究竟,於彼無漏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     復有乃至往到有頂,聖道現前得盡苦際。

      又雜修第四靜慮有五品差別:

        一下品修、二中品修、三上品修、四上勝品修、五上極品修。

      由此五品雜修第四靜慮故,如其次第生五淨居。

 

  何等退法阿羅漢?謂鈍根性,若遊散若不遊散、若思惟若不思惟,皆可退失現法樂住。

  何等思法阿羅漢?謂鈍根性,若遊散若不遊散,若不思惟即可退失現法樂住,若思惟已能不退失。

  何等護法阿羅漢?謂鈍根性,若遊散便可退失現法樂住,若不遊散即能不退。

  何等住不動阿羅漢?謂鈍根性,若遊散若不遊散,皆能不退現法樂住,亦不能練根。

  何等堪達阿羅漢?謂鈍根性,若遊散若不遊散,皆能不退現法樂住,然堪能練根。

  何等不動法阿羅漢?謂利根性,若遊散若不遊散,皆能不退現法樂住。

 

  何等欲界異生補特伽羅?謂於欲界若生若長,不得聖法。

  何等欲界有學補特伽羅?謂於欲界若生若長,已得聖法,猶有餘結。

  何等欲界無學補特伽羅?謂於欲界若生若長,已得聖法,無有餘結。如欲界有三,色無色亦爾。

  何等欲色界菩薩補特伽羅?謂與滅離無色界生靜慮相,應住靜慮樂而生欲界或生色界。

  何等欲界獨覺補特伽羅?謂無佛出世時生於欲界,自然證得獨覺菩提。

 

  何等不可思議如來補特伽羅?

      謂且於欲界始從示現安住覩史多天妙寶宮殿,乃至示現大般涅槃,示現一切諸佛菩薩所行大行。

  何等勝解行菩薩補特伽羅?謂住勝解行地中成就菩薩下中上忍。

  何等增上意樂行菩薩補特伽羅?謂十地中所有菩薩。

  何等有相行菩薩補特伽羅?謂住極喜、離垢、發光、焰慧、極難勝、現前地中所有菩薩。

  何等無相行菩薩補特伽羅?謂住遠行地中所有菩薩。

  何等無功用行菩薩補特伽羅?謂住不動、善慧、法雲地中所有菩薩。

 

  復次如說預流果補特伽羅,此有二種:一漸出離、二頓出離。

    漸出離者,如前廣說。

    頓出離者,謂入諦現觀已,依止未至定發出世間道,頓斷三界一切煩惱。

      品品別斷唯立二果,謂預流果、阿羅漢果。

    如是補特伽羅多於現法或臨終時善辨聖旨;

      設不能辨,由願力故,即以願力還生欲界,出無佛世成獨勝果。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